1952年,我军一连长看完治淮河纪录片后,指着屏幕:她是我妻子

来源:新纪录片人气:1更新:2022-09-20 00:07:45

1950年夏,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暴雨侵袭了淮河流域,打得当地人们措手不及。暴雨来势汹汹,淮河中游水位也随之猛涨,引起了特大洪水的爆发,导致4300余万亩土地被淹,1300多万人受灾,家园被毁。受灾之惨,可以称得上百年来所未有。

灾情传到中央,毛主席看到不少村民为了躲避洪水爬到树上,却被毒蛇咬死时,不禁潸然泪下,当即发出号召:“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图一

为了记录治理淮河的艰辛历程,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了一部《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纪录片电影,并在1952年全国放映。这时,正值抗美援朝时期,为了缓解前线士兵的压力,部队组织了一场观影活动。

谁知电影放到一半,部队里突然传来一阵哭声,众人回头看去,才发现是连长冯学永在掩面痛哭。众人正不知所措时,他指着屏幕里的一位妇女同志哽咽着说:“她是李秀英,是我分离多年的妻子呀!”

少年命运多舛,青年喜结良缘

1927年春,李秀英出生在了茂名绿村一个姓朱的人家。因家境贫寒,一家人经常吃糠吃菜度日。为了缓解家中负担,父亲想将李秀英卖到附近的地主家做婢女,但地主嫌她年纪太小不肯要,父亲只得另寻他法。

后来,父亲听说舅舅家一直没有子嗣,就将4岁的李秀英过继给了他,随舅舅姓李。舅舅一直将她看做掌上明珠,李秀英也十分伶俐乖巧。虽然日子贫苦,但能勉强维持温饱。

李秀英16岁那年,遇到了来家里做长工的冯学永,双方年纪相仿,有着许多共同语言。平时都在铺子里帮忙,一来二去,双方都对彼此萌生了好感。

舅舅也很欣赏这个宽厚老实的年轻人,因此,双方这门亲事就顺理成章地定下来。

图三

小两口结婚后,和养父母一起打理店铺,冯学永勤劳能干,很快就把生意做得风风火火,两人不仅有了一个聪明乖巧的女孩,还有了第二个孩子,日子也越过越好。但好景不长,一个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到了这个幸福家庭里。

外出被抓壮丁,夫妻离散多年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乱世之中,总多离别。

1946年秋,正值麦收季节,冯学永安顿好在家安胎的妻子,随后,独自一人前往老家麦地里收麦子。这时,国民党为了扭转战争败局,在民间大量抓取壮丁,扩大兵力。而冯学永在去地里的路上不幸被抓了壮丁。

李秀英等到天黑,也没有看见丈夫回来,心里不免有些着急,想着出去找找,她挺着大肚子在村里问了个遍,结果没有一个人看见过丈夫。李秀英突然想到,这段时间,国民党一直在这附近抓壮丁,顿时,心里有种不祥的预感。

图四

第二天,一个同村的人慌慌张张地来找李秀英,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嫂子,不...不好啦,学...学永哥被抓走了,我刚在军车上看见他啦!”

李秀英听到这个晴天霹雳的消息后,顿时双腿一软,摔倒在地,久久回不过神来。

现在世道混乱,兵荒马乱的,到处都在打仗,丈夫这一去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来,甚至还不知道能不能再见到丈夫。

图五

连续几天,李秀英经常精神恍惚,父母看到她这样,一边极力安慰一边打理店铺。李秀英看着年事已高的父母操劳的模样,开始强打起精神来,担起家中的重担。

而被抓壮丁的冯学永在军队也过得不太好,来到军队后,他担心家中怀胎的妻子和年事已高的父母,又看到了国民党军队层层贪污、克扣军粮、压榨百姓,多次想要逃走,但每次都以失败告终。

图六

随着时间的推动,国民党不断败退,看着反抗国民党的军队越来越多,冯学永所在的部队也选择了起义,追随一心向人民的解放军。

起义后,本可以回家与妻女团聚的冯学永看到了不同于国民党的解放军,他们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有着严格军规军纪,看着那些士兵们为了解放国家冲锋陷阵,冯学永意识到了舍小家才会有大家,他放弃了回家与妻子团聚,选择留在部队,为国效力。他在战场上,经常冲锋在前,作战勇猛,多次立下军功。

图七

他也曾给妻子写信,想告诉她自己现在一切安好。但由于当时战火纷飞,通讯经常中断,他只好把一封封信贴身藏在身上,想着重逢之时,一封封念给妻子听。

新中国建立后,冯学永本想回到家中看看自己失散多年的家人。谁知,还没等冯学永请假回家时,抗美援朝开始了,为了保卫国家,冯学永毅然决定随部队出征,开始了新一轮的战斗。

顶峰相见,终能相遇

1952年,淮河突发洪水,两岸群众受灾严重,当时,新中国刚刚建立,正处于一穷二白的阶段,没有大型的水利设备,只能靠大量的人力来治淮。当收到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后,淮河地区的广大农民群众积极踊跃地报名参加,自发组成志愿者部队,帮助治理淮河水灾。“父子齐上阵,兄弟争报名,妇女不示弱,夫妻共出征”的场面在当时比比皆是。

22岁的李秀英听到消息后,当即加入志愿者大军中,不仅如此,她还召集了20多名妇女组成“女子民兵突击队”投身于治理淮河的建设中。

图八

然而,当李秀英带着这20多名妇女前往现场时,却被不少人拦了下来,说:“你是个女同志,怎么可能行呢?自古以来,治理淮河这些重活累活都是男人去干的,你们女人在家照顾好老人和孩子就好了,就别来添乱了,搞得忙上加忙。”

李秀英听了这话,紧皱着眉头说:“谁说女子不如男,新中国的劳动妇女也能扛起担子,参与水利建设,更何况现在正处于危急阶段,我们女人怎么能躲在后方干着急呢?”

图九

男人们听见这话,只能让开了路,让妇女们参与进来。

李秀英组织的这支“娘子军”背着铺盖,扛着扁担风风火火地走上了治淮工地。组织者本想将这支“娘子军”分配到后勤处干一些杂活。还没等开口,李秀英就带领着妇女主动走向正在修建的蓄水池上,开始大刀阔斧地担起了水泥。

在工作时,李秀英还和男人们一起比赛劳动,看谁能做得动作又稳又快,除了运送水泥外,像淘洗沙子这样的脏活、累活,李秀英更是争着抢着干。在工地上的男人们看到妇女们热火朝天地干着,激起了男同志的斗志,也开始争先恐后地干了起来。

图十

据晚年的李秀英回忆,有一次在工地上,一个男同志不服气,认为我们女同志做不了脏活累活,主动找到我,说要跟我比赛挑担子,那虎口宽的扁担,我一下午就扛断了四根。结果,第二天对方就累趴下了。这件事后,工地上的男人们也对李秀英彻底服气了。

李秀英为了尽快修建水利工程,一天都没有休息过,即使两个肩膀被扁担磨得高高肿起,晚上疼得睡不着觉,她也没有休息过一天。要是疼的厉害,就把扁担放在肩上使劲用力地压,把肩膀压的又红又重,直到没了直觉。

图十一

就这样,李秀英一直日复一日地坚持劳作,拼命干活。直到有一天,她在劳作时,突然体力不支,嘴里吐着大口鲜血,一头扎进了水里,周围的众人连忙将她扶起送到了医院。

李秀英清醒后,不顾医生和干部的劝告,无视自己的身体状况,一心往工地上跑,生怕耽误工作,影响工程进度。

在众人的不断努力下,蓄水工程提前完工。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在紧急施工期间拍摄的纪录片也成功记录下了像李秀英这样的英雄儿女们。李秀英因为工作上的优秀,被两次评为特技治淮劳模,甚至在纪录片中作为重点拍摄对象,也使得远在前线的丈夫得到了她的消息。

图十二

在治淮结束后,李秀英还在1951年作为治淮劳动模范代表去到了北京,登上了天安门,并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

而此时的冯学永虽然身在前线,但始终惦记着家中的妻女,他内心期盼着战争结束,这样,他就能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见到日思夜想的妻子。

正当冯学永盼望着和家人的见面时,一次观影活动给他带来了远方的消息,让他得以在屏幕中看到自己失散多年的妻子。

图十三

1952年,纪录片《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开始在全国上映。为了缓解远在前线的军人们的压力,部队也组织观看这部纪录片。冯学永在看到一半时,突然在屏幕里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脸庞,当看到第一眼时,冯学永几乎不敢相信。直到她多次出现在镜头里后,看着那熟悉的身影,冯学永终于确定,那就是自己多年未见的妻子啊。看着屏幕里自己日思夜想的妻子,冯学永再也忍不住自己内心对妻子的思念,开始掩面痛哭起来。

冯学永得到妻子的消息后,迫切地想要写信给她,告诉妻子他的现状。但是,他又害怕传来的是李秀英早已改嫁的消息,因为他无法想象一个年轻的女子如何在乱世之中担起一个家庭的重担,同时又担心自己的出现会打破一个幸福家庭的平静,内心纠结万分。

图十四

最终,他再三思索,还是写下了一封亲笔信,告诉妻子自己这些年的经历。李秀英收到信后,根本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她没有想到这么多年了还能收到失散多年的丈夫寄来的信,这薄薄的一封信仿佛给她带来了希望。

李秀英看过信后,当即决定动身前往丈夫所在的地区,与多年未见的丈夫团聚。组织上听说了这件事后,也同意了李秀英这一请求,并派人送李秀英去往福建,这对阔别已久的有情人终于在离别多年后团聚在一起了。

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李秀英和冯学永的事例也证明了等得越长久,重逢时也就更幸福。离别不是结束,而是美丽思念的开始。同样的,短暂的离别也只是让双方变成最好的自己。

淮河 毛主席 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李秀英 纪录片 

相关资讯

RSS - 百度 - 谷歌 - 必应 - 搜狗 - 奇虎 - 神马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视频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Copyright © 2008-2018 新纪录片